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 >> 正文

把论文写在浙江教育大地上——浙江外国语学院李春玲

[发布者]:  [发表时间]:2025-05-19  [来源]:  [浏览次数]:

李春玲,教授、博士、硕导。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,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访问学者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治理研究。第十一届国家特约督导员,教育部“十四五”国培计划专家,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、法制委员会委员,民盟浙江省委委员。浙江省“151”人才,浙江省教育评价改革专家库专家,浙江省教育管理学会秘书长,长三角名校长培养导师,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班主任兼导师,曾获浙江省“三育人”岗位建功二等奖、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、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。

关注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并尽己所能去改变,是李春玲作为浙江省人大代表的宗旨和担当。教育优质均衡是近些年政府和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。在浙江最偏远的泰顺县洲岭小学,她踩着雨后泥泞的山路推开教室门,发现黑板裂了三道缝;在舟山海岛学校,她看着教师用渔船捎带试卷进岛,海浪打湿了半个试卷袋。27年间,李春玲走遍浙江90个县区、500余个乡镇,用脚步丈量出基础教育最真实的等高线。

2018年,某民办初中掐尖招生引发争议。李春玲带队暗访11地市23所民办校,发现某校特设“掐尖班”专攻竞赛,教室后排却坐着20名“陪读生”。她将调研数据制成热力图:民办校聚集区与优质师资分布高度重合。次年,她提交《关于实行义务教育公民办同步招生的建议》,推动浙江率先实施“公民同招”。政策落地后,杭州某公办初中校长感慨:“往年流失的尖子生,现在回流了四成。”

“调研期间,我见证了太多的感动。面对办学条件简陋、生源条件不理想的现状,那些乡村教育躬行者依然在努力做出改变。”回忆起那些年走过的乡镇,当地教育者的执着与赤诚仍令她记忆忧新,也让她更深刻地认识到,要立足教育公平的伦理与政策基点开展基础教育治理研究,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奔走。

搭建交流合作的舞台,让不同水平的学校抱团成长,实现教育共富,这是李春玲思考的另一个课题。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中学,她目睹乡镇教师身兼数职:数学老师带体育课,校长客串食堂采购。2011年,她发起“塔式发展学校联盟”,让杭州采荷实验学校与沙湾中学结对。三年间,采荷教师带着移动黑板送教下乡,沙湾教师轮流赴杭跟岗,开发出《畲族彩带中的数学美》校本课程。如今联盟涵盖70余所学校,举办19届活动,十万师生受益。2022年,沙湾中学中考优秀率提升27%,校长捧着畲族彩带谢她:“这条织了365天的彩带,每根线都是孩子的未来。”

“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,发展他人的同时丰富自己。”这是李春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也是她开展科研和学术赋能的“秘钥”。她始终聚焦社会所需,用科学研究反哺社会需求。李春玲秉持“成就他人即成就自我”的理念,将学术研究深植教育实践沃土。

她出版《学校组织变革》《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》等专著4部,发表核心论文50余篇,主持厅级以上课题39项,斩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。当前,她带领团队深耕高中治理现代化研究,构建“评估-诊断-优化”闭环体系,推动浙江省现代化学校建设;借力北大合作平台开展中外基础教育治理比较研究,既引进芬兰课改经验优化县域教育生态,又将浙江“公民同招”“塔式联盟”等创新模式推向国际论坛,用学术话语讲述中国教育治理的共富故事。

翻开李春玲的工作日志,扉页写着:“教育治理不是修修补补,而是为每所学校找到发光的方式。”27年风雨兼程,这位把鞋跟磨平在乡间小道的教授,仍在续写着属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故事。

 

图文来源:转载自浙江省教育工会微信公众号